【NTU Worldwide】關於交換與想家


Yvonne@Leiden


來到夢寐以求的12月,對我來說它是最豐富的季節,累積了一年來經歷的點點滴滴,再讓過節、跨年的氣氛把這些回憶都再次加溫。同時,所有感謝、反省也都有了適當的時間被整理與吐露了。




在來之前,對於交換的想像大多是建立在各式各樣的心得分享上,有在學校講座裡正式的介紹,也有跟身邊好友們隨性聊天聽到的片段。說它是種風潮也不為過,每年每年真的都有好大一票人來來去去,身在有個英文專班的工管系,更是目睹了一整班遷徙到國外的盛況。而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交換其實也不是個難以啟齒的規畫,它本身已經被很好的宣傳以至於不需要對身邊的人多做解釋。於是這個選擇就大剌剌地攤在我眼前,要不去踢到它反而要花比較多的心力去思考下一步到底要踩在哪裡。
當然,真的去實踐時也並不是個輕鬆的過程,除了申請程序繁瑣,沒有出過遠門、一出門還會丟三落四的我,對於要離開臺灣自己生活好一陣子也心懷忐忑。而且高報酬的事情總是帶有高風險的,交換等於是和過去累積二、三年的大學生活、交友圈斷離,短則半年長則一年。雖然網路這回事解決了大部分的衝擊,但人畢竟還是需要實體的接觸才會有共同生活的感覺,所以不能沒有失去與原有團體的親密感的心理準備。




前往荷蘭的飛機起飛後,第一次斷離就發生了,從那時候開始身處的地方跟手機裡成了兩個世界。六、七小時的時差剛好是日夜交替的步調,在荷蘭剛起床時臺灣的一天都已經快過完了,不論是空間還是時間,都是我第一次從這麼遠的距離看臺灣,但這個距離也把我拉出原本的世界觀。知道當我們恣意沉浸繽紛飲食文化的同時,有那麼一群人以音樂藝術歷史為精神依託;當我們理所當然把子孫後代視為家庭重心的同時,有那麼一群人一邊撫養子女也不忘持續經營伴侶間的感情;當我們在質疑政黨、媒體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公正還是偏頗時,有那麼一群人正享受著與強大且清楚重點的政治社會力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從小就對環境相對服從的我XD 對於任何不愉快往往是要求自己轉個念頭接受了事,自己過得舒服就好。追根究柢要花好大的力氣,加上這顆腦袋就是本能性的會去迴避摩擦,所以其實對於臺灣各方面的動態,悲慘一點來說就是無感。經歷這次的斷離,我開始意識到一些之前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思考的事情:我從臺灣來,臺灣是個怎麼樣的地方?如果可以我會希望它是什麼樣子?正因為看過其他國家的環境,所以知道到原來我們其實某方面還不錯,某方面還有待加強。而是不是可以因為多了這份了解,對未來職涯、生活的規劃更有方向?情感上的變化則總歸一個源頭,就是更了解什麼是家—有家人、朋友,你長久經營生活的地方。



這是我在交換生世界經歷的第一種不一致性,包括對原本生活的割捨以及世界觀的變化。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來到了這該經歷的應該都經歷的差不多了的時點,甚至已經開始在為離開做準備,才發現眼前要面對的是另一個關卡—與這段期間建立的一切分割—也就是我自己比喻中的第二次斷離,我即將或是正在面對的第二種不一致性。

但其實這個可以預期的斷離早在一開始對交換生就有很大的影響,從學業、旅遊、到交友的態度上都跟本地生大不相同。我們追求轟轟烈烈的一次體驗,覺得要好好把握這段時光;他們則是細水長流地經營生活,對我們所嚮往的不是已經習以為常所以不感興趣,就是真的沒有時間一起共享。所以兩邊常常都是各自聚集,要互相見面認識不成問題,但要更努力一點才有機會深度交流。

而不管是與其他交換生還是當地人產生交流以後,能持續的時間又是如此短暫,於是這個分割感強化了很多一次性的體驗。在段這期間因為環境的巨大變動,我們會覺得(有時候也真的是)看到了人生中的最美最醜、最善最惡,經歷了最害怕最勇敢、最自閉與最荒唐,以及最大幅度的喜樂哀愁,而回臺灣就意味著這樣的生活要結束了,重拾原本的身分,甚至還帶有一點陌生,以至於很多人會覺得交換的一切就好似一場夢吧,遠在臺灣的人生才是該好好努力的現實。



雖然還沒真的走到最後階段,但一種焦躁感已經隱隱作祟,有時會很想趕快把出國所獲得的帶回去實踐,有時又覺得還沒有達到給自己的期許、還沒準備好回去面對鋪天蓋地的接軌工作。
這是我經歷的第二次不一致,因為即將到來的離開。這時會越來越常問自己,在最後的時日,能與當地認識的朋友在彼此心中留下什麼?這段精彩卻短暫的回憶意義何在?去過的地方、經歷過的種種,要就這麼做下結論了嗎?有什麼有形無形的東西是我可以帶回臺灣的?回去之後又要做什麼?也許這就是我在這個時間寫下這篇的原因吧,即將回到現實的不安催促著我趕快去尋找答案。


每個交換生的經歷各有不同,也都有自己的體悟與答案,我自己則覺得這半年的交換經驗,或挫折或成長、或損失或收穫,主要是由兩次的斷離與當中要適應的過程所組成。如果像我一樣隨波逐流了20幾年然後也流到了交換的世界,正好能讓這時空的距離逼迫自己重新檢討原本狹隘又被動的認知。不過有些人本身就有良好的習慣,不必藉由與原有環境的切割,或是只需透過不同機會的轉換就可以重新定位與思考,那麼交換生活就真的只是踏踏青的休閒玩樂,捨棄原本在學校努力的時間其實不一定值得。所以一切都還是端看對自己的理解與期許,或是也可以讓一些空間給際遇自由發揮,但唯一不論交換與否都必須的做的事情,就是思考與學習。

來到12月的當口,想起很多事情的開始,也面臨很多事情的結束。這條路上多的是前輩與來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期待、理解、失落、成長,我帶著多走多看的心情而來,走著看著才發現其實想到的都還是離不開臺灣。


交換生作者
工管四:陳怡帆
交換國家:台灣→荷蘭
交換時間:半年
#NTUWorldwide
#YvonneatLeiden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