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 Worldwide】煮食

Ariel@ Copenhagen


煮了一大頓台灣菜晚餐後,與朋友們的合照
還沒出國前,便不時聽聞,許多廚房破壞王,出了國後都成了料理小當家。起先我視之為天方夜譚,直到出國後的某日,拍照晚餐上傳臉書時,才發現自己也成了那些「異國素人廚神」中的一員。




吃飯,向來是人類生存之基本,台灣滿街便宜快速的路邊小吃,大大減輕了「吃」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重量;但在人力費用高昂的西方國家,天天外食只能走上破產一途,想要壓低生活成本又想吃飽,唯一解法便是自煮自食,畢竟超市食材尚稱廉價,品管又比台灣嚴謹,自己烹煮一頓下來,花的錢約莫等同在台北買個便當,且吃得更安心。宿舍因應學生需求,多半也配置齊全廚房設施,我在丹麥住的宿舍便擁有全套廚具、房內小冰箱與電磁爐,共用廚房還另備有烤箱及微波爐,各種設備一應俱全,跟台大宿舍只含簡陋的加熱工具大不相同,令人不禁越煮越上癮。
附有小廚房的宿舍房間

煮飯,成了每日的例行公事,在壓力大的考試前夕,或是平淡無波的日子裡,煮飯更成了每日的亮點,甚至是自我存在、時間繼續的證明;在心煩的時日,煮飯則成了安定身心的活動,思考要煮些什麼、買菜、默背食譜、構思做菜流程、切菜、煮菜、上桌,一系列的行動,帶人深入細節,又注定給出個成果,令人暫時脫離心煩之事,並獲得些許成就感——尤其是剛好當天的食物煮得特別好吃,或是實驗成品特別成功時。

不過,人雖在國外,我精進的多是台式或亞洲料理,而非異國美食。我想,食物是異鄉遊子最先卻也最後適應的項目。初到異地,人生地不熟,為了維生,食物再怎麼樣也吞得下去;但待時日一久,胃往往早心情一步思起了鄉,麵包嚼著雖可充飢,卻不及米飯飽足,肉醬義大利麵縱然濃郁美味,卻也不如牛肉麵香氣逼人。煮東西時,也從一開始求便利的當地菜,轉變為熟悉的亞洲菜系為主的局面。所幸與我相同、舌頭適應不良的亞洲移民還不少,只要有亞洲人,便有亞洲超市蹤跡,儘管食材與調味料偏貴,但家鄉的味道,無價。時常,在揉著麵團、做中式麵點,抑或是在炒鍋中倒入大把蒜頭爆香、燒滾醬油時,我總覺得跟家鄉有股奇妙的連結,好像自己在異地構築了一座小圍牆,圍牆內是飄散家鄉菜香的小天堂。

清明節,與台灣朋友弄了一桌潤餅給外國人吃

烹煮家鄉味,除了能滿足自己的胃外,也是文化交流的利器。交換學生總難免會參加各式交流活動,活動主題多是吃,最常見的是一人帶一道菜的晚餐聚會,此時若端出一道好菜,對自己或對台灣都是次不錯的宣傳;朋友聚會時,拿出一盤好料,大家互相分享家鄉菜的氣味與作法,更能增添愉快的氣氛及生活的色彩,也為日後晚餐增添不少新菜色。到了最後,我時常與口味相近的亞洲朋友組成「晚餐互助會」,輪流為彼此烹煮晚餐,找個機會與朋友相聚,又能吃到不同國家的料理,為交換學生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與朋友海邊野餐,左下角與右上角是我做的中式糕餅

煮與食,雖是生命中的小事,卻是生活趣味的重要調味料。我時常打趣跟朋友說,或許宿舍房內那小小的廚房,會是我對交換生涯最懷念的一處,因為回台灣後得住回又小又擠的宿舍,也少了這般清閒,透過慢慢的煮與食去與朋友相約、去享受生活了。


◣◥交換生作者◣◥
經濟三 陳虹宇
交換國家:台灣→丹麥
交換時間:半年



臺大學生報社. 技術提供:Blogger.